诗的语言是中国智慧最重要的表述方式,所表现的是诗性的人生、有情趣的人生,不是概念化、工具化的人生。
自家心是认识主体,事物的道理是认识对象,由此构成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,这显然是认识论的问题。凡自家身心上,皆须体验得一个是非。

因此,还要讨论致知是怎么回事。可见,朱子的格物之学,并不是把人置于万物之外,以万物为对象而认识之,而是把人放到万物之中,在生命共同体的关照下去体认事物之理。这种普遍的生命关怀,就是格物的最终目的。[2] 所谓实体,不能被理解为西方哲学实体论意义上的实体,而是指实实在在的道理,即实理,实理只能在事物中存在,在作用中显现,如同舟之行水、车之行陆一样。[16]《朱子语类》卷十五,第283。
因为太极不是别的,只是极好至善的表德,表德者表示极好至善之德,也就是天地之大德曰生之德。《大学》不说穷理,只说个格物,便是要人就事物上理会,如此方见得实体。他所说的非理性主义指什么,不太清楚,但是看起来似乎也是传统的,比如意志哲学之类。
而工具理性是工具的、实用的,讲求的是普遍有效性、可操作性。人的境界不同,看世界的眼光、视角、观点都不同,有的人只是看到具体的物质存在,只是追求物质的满足,这样一种境界就是很低的。美若没有着对于主体的情感的关系,它本身就一无所有。我说走向未来就是这个意思,就是让我们过去的民族文化,让先哲们的智慧,能够走进现代,走向未来,这也是我说回到原点的意思。
我想,现在讲座也该结束了。但是,儒家所说的先天性,还有一个重要含义,就是指先验理性或先验理性能力,它是先于经验而存在的,虽然是潜在的。

天人合一包括不同层面的内容,不同的哲学家和哲学流派,对此也有不同的说法、不同的解释。中国佛教在建立心性学说的时候,把觉解释为心灵的直觉,不过这里头又分本觉与始觉。西方的基督教文化主张自然界之外有一个最高的神圣的目的,即超自然的目的,但是对于人类认识和开发自然界并没有任何限制,甚至将认识开发自然界看成是一种自我赎救,得到神的恩宠,实现德福一致的一个重要途径。所以人与自然界的这样一种生命联系、生命体验、生命情感,对今天的人们来说,是非常需要的。
正因为有这样的承认,庄子进而提出夫至德之世,同与禽兽居,族与万物并[93]的理想境界。因为关于老子的道的问题,在五六十年代就开始争论,一直也没有一个结论,那时候的争论焦点就是唯物,还是唯心。我们知道,在西周以前,中国文化主要是一个宗教文化,崇拜信仰上帝,这个我就不具体讲了。至于为什么是这个样子,是因为我相信人类有共同的人性,我们都是人类嘛,建立在人性基础上的不同的文化,虽然各自有各自的特点,但是总有可以相互理解处。
就是不要看重工具性的作用,人不要作为一个工具、作为一个器具,去叫人家使用。所以我们说家庭、社会层面的这样一种表现,实际上也是德性的一种发现、一种表现,特别是亲情关系,儒家是很重视亲情关系的。

他说,天人之际就是中国哲学的根本问题,实际上这个问题带有普遍性。第一个就是从观念层面来说,或者从理论层面来说,中国哲学开始于什么问题。
理学家虽然运用概念、范畴,但决不是概念论的哲学家,他们的学说也不是概念论的哲学,道理就在于此。按照印度传来的佛教的意思,佛教的佛字本义就是觉、大彻大悟、觉解。这种早期的目的论认为,世界的创造有一个最后的目的,它不在世界之中,而是在世界之外,它就是神,这就是超越自然界的神,因此神是绝对主体。(二)儒家哲学的生态观 下面我就谈谈儒家。正因为如此,他在谈论人生志趣的时候,发出了吾与点也[98]的赞叹。《周易·系辞传》讲经纶天下、范围天地等等,这也是靠人实现的。
能尽其性,则能尽人之性。但是,这样把心作为认识主体,而把自然界作为认识对象,或者是像上帝、像最高神的那种超越,没有成为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的主流,后来也没有得到发展,而逐渐被儒家、道家的心灵哲学所取代。
[50]《河南程氏遗书》卷十一。[4]《左传·昭公十八年》。
这种看法对不对呢?不对。参见本卷《中国哲学的特征系列讲座提纲》。
我觉得这个想法很有道理,但是我们需要研究,这个境界是不是仅仅是主观的,这里就涉及宇宙论本体论等等这样一些哲学问题。陆九渊讲得更清楚了,就是宇宙便是吾心,吾心便是宇宙[117],宇宙不是在我心之外,我的心就是宇宙。西方近代哲学虽然将认识和价值截然分开,宣布认识的中立,但是在主体性的问题上和它的价值主体有一致之处。宋明时期的理学家更具有明显的理性精神,这一点很多人都是承认的。
天爵、良贵,这些是人所具有的、是先天的,但更重要的是要完成和实现自己的人性,所以孟子提出的仁民爱物。西方的自然主义同目的论是相对立的,主张一切都要从自然的原理,如因果、必然等等来解释,包括人性的问题。
由于心有本体存在、所谓心体,所以它具有无限的创造性,特别是一种道德的创造性,这是儒家特别强调的。不是所谓历时性的,而是共时性的问题。
[86]《道德经·第二十五章》。这就使人明了:建立鉴赏的真正入门是道德的诸观念的演进和道德情感的培养。
中国哲学最后的实现就在生态哲学的问题上,所以中国哲学对我们现在解决人类生存方式的问题有独特的贡献。这样一路走下去,便是失人情,失情便失真。[110] 孟子并没有把人看得比动物多么高明多么优越,而是认为人和动物的区别就那么一点点,关键在于人能不能充实、能不能扩充、存心养性,保存和扩充自己的道德心、良知良心,这才是人之所以为贵。再有,就是牟宗三先生。
[117]《陆九渊集》卷三十六。我认为,这样的划分和判准是值得商榷的。
凡有真情之人,都有孝心,阮籍和嵇康一样,都是至孝之人,其母去世,几至毁瘠骨立,殆至灭性[71],说明他的孝完全出自内心真情。另一位理学家王阳明提出,不仅人与人、人与禽兽草木等生命之物,而且人还要与瓦砾石头等等这些无生命之物实现一体之仁。
中国哲学是不是就是一个唯物与唯心的问题呢?道到底是精神性的东西还是物质性的东西呢,究竟是什么呢?其实,有一些学者提出,道是一个境界形态,既不是一个物质,也不是一个客观精神。现代西方发达国家提倡用人道的方法杀生,而且主要是对豢养的动物、家畜,并不是对野生动物,不是对任何动物,这个杀是有限定的,而且杀也要有人道的办法,反而与儒家的思想更接近。 |